热线:+86-771-8028898
咨询热线:+86-771-8028898

解读:《成都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文章来源:青少年体育处  发布时间:2022-07-19 16:01:13  浏览:

  一、出台背景

  2020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发〔20201号),明确了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任务。20217月,省体育局、教育厅联合印发了《四川省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川体发〔20217号),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深化体校改革、发展社会组织并引导参与体育工作、体育师资培育壮大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细化提出了多项保障措施。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在深入调研全市青少年体育工作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实际,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经专家论证评估,最后经中共成都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形成了《成都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二、文件方向

  紧紧围绕十四五时期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主要任务,确立了教会、勤练、常赛发现、培养、输送竞技人才两大目标,以塑造青少年体育精神、提升运动能力、培养终身锻炼习惯为工作主线,实现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三、主要内容和特点

  《实施意见》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举措、保障措施4个部分,提出27条具体举措。

  (一)目标更加精准

  《实施意见》对照上位文件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十四五时期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主要任务,确立了教会、勤练、常赛发现、培养、输送竞技人才两大目标,理清我市青少年体育工作主线(以塑造青少年体育精神、提升运动能力、培养终身锻炼习惯为工作主线),提出掌握体育技能培养人数(掌握足球、篮球、排球运动技能的青少年分别达到60万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创建数量(创建县级以上体育传统特色中小学校800所)、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达到57.5%)、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等具体指标(建设市级重点项目学校高水平预备队不少于50支)和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

  (二)举措更有本地特点

  在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中,《实施意见》既落实了上位文件中对开齐开足体育课、强化学生运动技能、建设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配齐体育师资等要求,又提出了5项创新。一是强化学生掌握2项运动技能(因地制宜推动一校多品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帮助每名学生至少掌握2项运动技能。);二是改善学校体育设施和场地,探索学校体育场地和社会经营性体育场馆双向开放模式(逐步改善青少年体育设施条件,坚持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将改善基层青少年体育设施纳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一并谋划实施。支持各区(市)县体育、教育行政部门规划建设一批新兴项目体育场地设施。推动市级各体育专业机构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和升级改造中发挥指导作用,满足运动项目训练和体育活动开展需要。健全学校场地对外开放机制,探索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一场双门、一场两制模式和社会经营性体育场馆向学校开放的办法路径,实现资源共享,为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创造良好条件);三是推广实施体育师资共享机制(鼓励各区(市)县探索建立体育教练员聘、用、管机制,采取体育教练员集中聘任、按需培训、统一使用的创新模式);四是建设校园青少年竞技后备人才一条龙培养机制(以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为重点,按6∶3∶1的比例,在同一体育项目形成小学、初中、高中梯次衔接一条龙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畅通校园青少年竞技人才培养通道,夯实竞技人才基础队伍。);五是幼儿体育基础培育工程(探索体育运动对幼儿身体和智力发育的促进机制,通过体育与教育、卫健部门共建体、教、医合作机制,不断提升幼儿体质水平。支持全市幼儿园探索研究幼儿体育锻炼课程体系,注重幼儿体育师资水平提升,探索建立幼儿体质监测数据库。开展丰富多彩的幼儿体育兴趣指导活动,通过开展幼儿体育大会等活动引领幼儿体育科研和幼儿趣味体育活动开展,持续推进幼儿体育基础培育工作)。

  在发挥业余体校的专业功能中,既落实上位文件对各级体校改革发展的要求,又强调了业余体校在培养竞技人才中的主力作用(巩固市体育运动学校、市级单项体育学校和各级体校在竞技人才培养主力作用,提升青少年体育训练水平、体育科研水平、科学选材水平)和社会功能的发挥(鼓励各级各类体校因地制宜,以促进青少年掌握运动技能为主要目的,采取区校结对、校校结对的形式,向学校、社会提供青少年体育活动空间和优质教练团队,开展业余训练和专业训练服务,指导青少年科学训练,掌握运动技能,为有条件、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体育训练进阶服务,逐步形成各级体校与学校、社会体育机构联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工作机制)。

  在规范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发展中,既对照上位文件对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和加强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的要求,同时进一步提出5项创新。一是明确了在青少年体育工作中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应发挥的作用(鼓励各区(市)县成立区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合会,鼓励各中小学校和社会组织组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把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健全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体育从业人员管理,有效服务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二是探索了服务学校体育的新路径(积极推广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训练定制模式,进一步畅通社会体育组织服务学校体育的路径,规范服务标准,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三是创新设立社区青少年体育教练员制度(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社区中的积极作用,培养社区青少年体育教练员,提升青少年运动兴趣、普及运动常识,提供合理运动建议,激发青少年运动潜能,当好青少年身边的体育锻炼咨询员、指导员。每年培养不少于300人的社区青少年体育教练员,鼓励其参与青少年公益服务,为全市各社区青少年提供体育服务。);四是鼓励青少年体育设施(活动中心)建设(鼓励各社区联合社会体育组织、周边学校、社会场地共建共享功能突出、辐射力强的室内或室外示范性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中心,优先向本社区青少年开放。进一步提升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信息化程度,提高场地利用效率。鼓励社会力量依法依规参与青少年体育训练、场地运营管理和体育俱乐部建设,改善青少年校内外运动条件。);五是鼓励社会体育组织培养竞技人才(发挥社会体育组织培养青少年运动技能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社会机构参与竞技人才培养,通过开展社会机构培养竞技人才基地评选认证,适当提供相应政策支持,多元化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有效拓宽青少年成材渠道。)。

  在丰富青少年赛事活动中,既落实上位文件对融合体教赛事和支持社会力量办赛的要求,创新提出打造我市的青少年三星赛事品牌(在全市范围内构建快乐之星、希望之星、奥运之星三类赛事活动体系,提高青少年参与的积极性,让赛事成为撬动青少年体育普及的杠杆。通过组织快乐之星系列普及性赛事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广泛参与,带动青少年运动技能培养和健康身心塑造;通过组织希望之星成都市青少年(学生)运动会等综合性赛事,引入校、区级选拔参赛机制,提升全市青少年体育竞赛水平和质量;通过组织奥运之星市级各项目青少年锦标赛,发现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

  (三)保障措施更具体

  《实施意见》贯彻落实了上位文件在组织领导、经费投入、责任督导、营造体育文化氛围的要求,我们在机制建立上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市级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建立由市政府办公厅、市教育局、市体育局牵头的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创新构建考评体系,在工作考评上实施量化科学考评(各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工作实际共同制定体教融合工作推进计划,建立市区(市)县学校三级督导考核评价机制,努力实现量化评分、综合考量、科学评价,对体教融合工作特点突出、效果明显的单位加强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细化了资金的使用(主要用于参赛办赛、器材购置、师资培训、训练指导等。加强青少年体育训练经费保障,逐步提高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各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经费投入,鼓励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积极拓展在人才培养输送、竞赛组织、课余训练活动等方面的供给渠道。),创新提出在人才培养上建立体育后备人才选拔数据库(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研究制定选拔标准,建立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基础数据库。),在师资待遇上加大对体育教师支持力度(加大对体育教师支持力度,在各级评优、评奖工作中,在同等条件下可适度倾斜。),强化了安全保障的各类措施(健全各级安全责任体系、运动风险预防体系及应急处置体系。有效开展事前风险评估,制订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购买体育运动保险、校方责任险,)和注重了体育文化氛围营造(实施青少年健康生活育成计划,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和宣传引导青少年热爱运动、热爱生活,引领城市运动风尚,培育昂扬进取、健康向上、时尚创新的城市气质。各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要积极组织、参加各类体育文化交流活动,注重营造家庭运动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对青少年体育工作新理念、新经验、新成效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对深化体教融合成效显著的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形成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总结推广)。

  解读机构:成都市体育局

  联系人:范霁

  联系电话:028-61885937

公众号

张老师

欢迎加微信详细了解!